期刊简介

               本杂志是心血管学领域新兴学科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在国内心血管心律失常方面具有重大影响和享有较高的学术权威。面向广大的医务人员,特别是心血管专业的医务工作者,介绍心脏起搏、心电生理、心律失常学科的国内外重要进展,以及新的诊疗技术、防治经验等。多次荣获国家及湖北省优秀期刊,影响因子排序在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出版部门: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7-265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42-1421/R

邮发代号: 38-145

出版周期

创刊时间 1987

出版地区

出版地区

订购价格 172.00

杂志荣誉 1997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 杂志名称: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 国际刊号:1007-2659
  • 国内刊号:42-1421/R
  • 出版周期:
期刊荣誉:1997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期刊收录: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2年第1期文章
  • 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病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患者术后按照设计的8天循序渐进的方案进行功能锻炼,出院后按上述方案序贯锻炼.而对照组患者术后按常规宣教.手术后1,2,3个月进行随访,观察起搏器术后患者有无术侧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结果总共入选117例起搏器术后患者,其中康复组62例,对照组55例.康复组术后1个月随访时有6例出现肩部疼痛,其中2例出现肩关节......

    作者:李继文;邵丹;蒋萍;李振;韩宏伟;苏晞 刊期: 2012- 01

  • 右室间隔部起搏的部位选择与X线影像特点——简单方法确定起搏后QRS波尽可能窄的部位

    目的探讨右室间隔部不同部位起搏后QRS波时限与形态,并分析起搏后QRS波较窄处电极的X线影像特点与定位方法;方法将本院近期行右室间隔面起搏50例患者心室电极植入部位在X线后前位结合脊柱影分为高、中(距心影下缘1.5~2个椎体影)、低三部分,右前斜位(RAO)时将心影纵向均分为4区,并分析左前斜位(LAO)下电极的指向,不同部位起搏术中测试参数,起搏后QRS波形态,电轴,时限,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随......

    作者:李鼎;李学斌;苑翠珍;张海澄;张萍;王龙;郭继鸿 刊期: 2012- 01

  • 左室起搏电极部位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左室起搏电极部位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效果的影响.方法121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接受CRT,其中93例将左室电极植入侧后静脉、侧静脉或后静脉(A组),另16例植入心中静脉(B组)、12例植入心大静脉(C组);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行纽约心功能(NYHA)分级,常规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A组患者术后NYHA分级得到显著改善,QRS波时限变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提高,左室舒张末内径......

    作者:汪菁峰;宿燕岗;柏瑾;王蔚;秦胜梅;葛均波 刊期: 2012- 01

  • 单中心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患者的随访

    目的了解本中心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双室同步起搏+除颤器(CRT-D)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行长期随访以期了解其患者的预后和转归.方法对57例植入ICD/CRT-D的患者,其中一级预防23例,二级预防34例,收集其基本资料及相关病史,记录入院期间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并对其死亡率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随访.结果一级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二级预防(21.7%vs43.8%),所有......

    作者:王萍;宿燕岗;柏瑾;王蔚;葛均波 刊期: 2012- 01

  • 心室起搏管理降低累计心室起搏比例的观察

    目的探讨心室起搏管理(MVP)对累计心室起搏比例(CumVP%)的影响.方法在10例植入具有MVP功能的双腔起搏器患者中,先以传统DDDR模式工作1个月,再程控为MVP模式工作1个月,统计两种模式下起搏和感知的时间比例,比较CumVP%变化.结果DDDR模式下,CumVP%在所有患者中均较高;而MVP模式下,除持续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外,CumVP%均较DDDR模式下显著降低.结论与DDDR模式相比......

    作者:张常莹;肖春晖;郑杰;李库林;崔志敏;刘晓宇;王如兴 刊期: 2012- 01

  •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高位右室间隔部起搏VAT与DDD模式对左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通过研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高位右室间隔部起搏(HRVS)时,VAT与DDD模式对心功能的影响,探讨心房的生理收缩和舒张对左心功能的作用.方法32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在HRVS时,分别给予DDD模式或VAT模式工作,于调控即刻通过超声心动图测定二尖瓣口快速充盈期峰值血流速度(Ep),二尖瓣口左房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Ap),二尖瓣环后壁处收缩期脉冲组织多普勒峰值速度平均值(Vs),二尖瓣环后......

    作者:王燕;章蓉;王旭;邵一兵 刊期: 2012- 01

  • 基础肾功能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效果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基础肾功能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的关系.方法21例CRT患者按肾小球滤过率>60和<60ml·min-1·1.73m-2分为A、B组.术前评估患者的心功能、临床症状及超声参数.术后3个月、6个月再次评估上述指标.结果A组术后心功能、临床症状、超声指标改善,B组有改善,但未达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一周收缩压升高,而B组无变化,A组术后一周收缩压高于B组,舒张压两组术前、术......

    作者:张卫泽;惠玲玲;陈永清;马凌;李涛;郭亮 刊期: 2012- 01

  • 左室不同起搏部位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短期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左室不同起搏部位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D)患者术后短期(1周及6个月)疗效的影响.方法入选成功行CRT/D手术,且相关观察数据完整患者共36例.分析术中左室电极植入情况,左室起搏部位根据左室电极末端左前斜45度时的投影结合其相应心脏静脉的部位确定,分为靠近间隔部组(A组)和游离壁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常规心脏超声变化,随访6个月CRT/D临床应答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周,......

    作者:赵琳;于波 刊期: 2012- 01

  • 正确对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治疗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很高,而且死于心律失常者几近半数,其中半数左右又都为猝死,因此心衰的心律失常倍受关注.几经努力,心衰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死亡率无甚降低,且治疗上苦无良策,其实从发病机制上心律失常是心衰代偿的结果.不论心衰心功能的自身代偿,还是应用正性肌力药物补偿心功能不全,其结果都以心律失常为代价,因此心衰心律失常的防治尽可能使其正性肌力与其促心律失常分离,获得合理的治疗,为......

    作者:蒋文平 刊期: 2012- 01

  • 起搏器心室阈值自动管理功能相关的心电学特点

    起搏器阈值自动管理使起搏心电图的表现越来越复杂化,心房通道的起搏、感知功能障碍会影响心室通道的起搏、感知功能,导致假性心室起搏、感知功能不良.由于心室刺激除极(ER)波检测窗存在初始空白期,自身QRS波落入ER波检测窗感知空白期内时不会被起搏器感知,可以引起与ER波感知空白期相关的特殊心电学特点.......

    作者:邸成业;林文华 刊期: 2012-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