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本杂志是心血管学领域新兴学科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在国内心血管心律失常方面具有重大影响和享有较高的学术权威。面向广大的医务人员,特别是心血管专业的医务工作者,介绍心脏起搏、心电生理、心律失常学科的国内外重要进展,以及新的诊疗技术、防治经验等。多次荣获国家及湖北省优秀期刊,影响因子排序在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出版部门: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7-265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42-1421/R
邮发代号: 38-145
出版周期
创刊时间 1987
出版地区
出版地区
订购价格 172.00
杂志荣誉 1997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杂志名称: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 国际刊号:1007-2659
- 国内刊号:42-1421/R
- 出版周期:
-
双室同步起搏的临床应用及置入左室电极的初步体会
观察双室同步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探讨左室电极置入的方法及注意事项.10例患者均为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并CHF,符合双室同步起搏治疗的指征.其中8例置入Medtronic2187电极,1例置入Medtronic2188电极,1例置入右室主动固定电极.9例左室电极置入成功,1例失败改行右室双部位起搏,术后患者左室舒张未径、左室射血分数及6min步行距离均有改善(术后3个月与......
作者:王景峰;伍卫;聂如琼;杜作义;张燕;周淑娴;罗年桑;孔敏仪 刊期: 2002- 04
-
射频消融术与迷走神经反射介导的心动过缓-低血压现象
探讨射频消融术(RFCA)前后出现的心动过缓-低血压现象的发生率、临床意义、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19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接受RFCA,其中左侧旁道和室性心动过速定为左心组,右侧旁道和房室结双经路定为右心组.RFCA过程中共有19例发生心动过缓-低血压现象,术中出现者为术中发生,拔管后30min内出现者为术后即刻发生,超过30min者为术后延迟发生.结果:RFCA过程中心动过缓-低血压现象发生率为......
作者:胡雪松;虞准;彭长农;衣为民;李忠红;方卫华 刊期: 2002- 04
-
普通电极导线行右房左室或双心室起搏的初步临床观察
探讨普通电极导线置入心脏静脉起搏左室的可行性.选择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扩张型心肌病3例、缺血性心脏病3例、其他3例,均伴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心功能Ⅱ~Ⅳ级.所有患者都安置DDD起搏器.窦性心律伴房室阻滞(AVB)或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患者,行右房左室顺序起搏;房颤患者行双心室起搏.左心室起搏是将普通右心室导线(MedtronicCapSureSP4023)通过冠状窦送入心脏静脉施行的......
作者:汪爱虎;孙宝贵;庄亚纯;金炜;汪芳;陈岗;庄文燕;薛吉祥 刊期: 2002- 04
-
生理性与非生理性起搏对术后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探讨病窦综合征(SSS)、房室阻滞(AVB)患者安置生理性起搏器(AAI/DDD)与非生理性起搏器(VVI)对术后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分别对46例AAI/DDD与61例VVI起搏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近1年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结果:AAI/DDD组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由术前的50%降至术后的32%,VVI组发生率由术前的44.2%上升至术后的65.5%,差异有显著性(P......
作者:梅霞;郭利华;吴文莉;李正恭 刊期: 2002- 04
-
VVI型起搏器更换时心室电极直接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研究长期起搏器治疗后起搏阈值、电极阻抗的变化及电极使用的寿命.32例病人,在起搏器置入术及更换术时,用起搏器分析仪直接测量心室电极参数.心室电极在体内埋置时间为104.22±30.10(49~168)个月.置入时起搏阈值为0.72±0.33(0.2~1.5)V,更换脉冲发生器时为1.85±0.75(1.0~3.5)V,P0.05.更换起搏器后,对继续使用原心室电极的28例随访54.91±51.21......
作者:姜衡;张从虬;李涛;尹宗宪;吴宗华;黄佐;黄高忠;殷仁富;陈金明;吴宗贵 刊期: 2002- 04
-
房室旁道射频消融后T波改变的临床观察
分析房室旁道射频消融术前后T波改变的影响因素,以揭示T波的改变机制.选择房室旁道患者116例,其中显性旁道82例、隐匿性旁道34例.术中旁道均成功阻断,均为单支旁道,消融前后均无束支阻滞者.结果:82例显性旁道患者有79例(96%)有T波改变,而34例隐性旁道患者无一例有T波改变(P0.05);T波改变程度与预激程度有关;有T波改变和无T波改变患者消融时间(116±37vs118±52s)、能量(......
作者:刘增长;殷跃辉;罗开良 刊期: 2002- 04
-
双心室起搏逆转心脏结构重塑的临床观察
观察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逆转心脏结构重塑的中远期疗效并探讨其可能机制.4例扩张性心肌病中晚期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2例、Ⅳ级2例,均伴有心室内阻滞.其中3例置入三腔双心室起搏器、1例为四腔起搏.术后对心功能、二维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远达正侧位片等进行了12~20个月的随访.所有双心室起搏器均一次性安置成功.随访资料显示4例患者各房室内径,心胸比率缩小;心脏......
作者:许春萱;陈林;陈诗泉;颜光烈;陈德伟;邓玉莲;胡锡衷 刊期: 2002- 04
-
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引导下的左房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初步研究
为探讨非肺静脉起源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用非接触心内膜激动标测系统(EnSite3000)标测房颤的起始激动部位、折返途径与传导以及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方法、效果及其安全性.对6例左房起源的房颤,用改良Ross法穿刺房间隔后置入EnSite3000标测球囊导管于左房,将大头导管分别送至左上、下肺静脉,右上、下肺静脉,二尖瓣口及在左房前后、左右各壁移动,描记左房三维几何图形.记录诱发房颤的房性早搏......
作者:屈百鸣;车贤达;王长华;吴立萱;胡雪烈;俞坚武;李忠杰 刊期: 2002- 04
-
QT离散度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价值
为探讨QT离散度(QTd)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价值,记录51例冠心病胸痛发作时,发作前、后的12导联同步体表ECG,测定并计算QTd、校正的QTd(QTcd)及ST段变化,判断有关指标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果:心绞痛(AP)发作时QTd及ST段改变显著高于胸痛发作前、后的QTd及ST改变(分别为80.1±22.4vs45.8±16.2,47.8±17.00ms,P......
作者:邓汉华;盛利华;邬松林;陈葵 刊期: 2002- 04
-
同时行平板运动试验、QT离散度检查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研究
探讨同时行平板运动试验(ETT)和测量QT间期离散度(QTd)对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及应用前景.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照分析83例临床诊断或疑诊为冠心病患者的ETT、QTd(试验中ST段下移大时或大负荷心率时)的结果.结果:①ETT、QTd和系列法双项复合试验的灵敏性分别为71.7%、79.2%和56.6%;特异性分别为70%、80%和96.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0.9%、87.5%和96.8%......
作者:李稳慧;杨俊;李松;丁家望;张朝晖;陈平;吕建琼;潘祖英;张永慧;冉萍;席祖洋 刊期: 2002- 04
动态资讯
- 1 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合并心房血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溶栓效果分析
- 2 右室起搏前后血管活性物质和心功能的变化
- 3 大剂量胺碘酮静脉注射在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中的临床应用
- 4 血压动态变量及心率变异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左室重构的关系
- 5 冠状静脉造影及其临床应用
- 6 双瓣置换术后持续心房扑动行房室结改良并安置起搏器一例
- 7 房室结消融加永久起搏器治疗老年人持续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
- 8 电生理标测冠状静脉窦分支延迟电激动处植入左室导线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 9 与起搏系统植入可能有关的感染性心内膜炎一例
- 10 心肌细胞能量代谢与心源性猝死
- 11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单中心经验
- 12 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后长间歇的临床分析
- 13 射频消融犬心脏第三脂肪垫消弱Bezold-Jarisch反射
- 14 心房颤动患者心耳组织肝细胞生长因子、脑钠肽与纤维化的相关研究
- 15 起搏脉冲引导普通起搏电极行紧急床旁临时心脏起搏
- 16 J波综合征一家系
- 17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上腔静脉肌袖与心房的电学连接特征
- 18 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QRS离散度与左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
- 19 窦房结病变与房室阻滞右心耳起搏参数的比较研究
- 20 单相动作电位电交替与起搏诱发急性心房颤动发生机制关系的动物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