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本杂志是心血管学领域新兴学科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在国内心血管心律失常方面具有重大影响和享有较高的学术权威。面向广大的医务人员,特别是心血管专业的医务工作者,介绍心脏起搏、心电生理、心律失常学科的国内外重要进展,以及新的诊疗技术、防治经验等。多次荣获国家及湖北省优秀期刊,影响因子排序在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茅。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出版部门: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7-265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42-1421/R
邮发代号: 38-145
出版周期
创刊时间 1987
出版地区
出版地区
订购价格 172.00
杂志荣誉 1997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杂志名称: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 国际刊号:1007-2659
- 国内刊号:42-1421/R
- 出版周期:
-
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心脏起搏后血液B型利钠肽水平变化
目的观察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心脏起搏后血液B型利钠肽(BNP)水平变化.方法分别测定105例心脏永久起搏患者术前;术后1日、1周;1,3,6,9个月BNP水平,比较不同时期不同起搏方式下BNP水平变化.对32例DDD(R)起搏患者,起搏9个月后分别改DDD(R)起搏方式为AAI(R)和VVI(R)起搏2个月,并测定BNP水平.结果术前心功能Ⅰ-Ⅱ级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随访时期生理性起搏与非生理性起搏......
作者:王如兴;李肖蓉;蒋文平 刊期: 2006- 02
-
采用普通心房电极行右室流出道起搏的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心房J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的临床应用.方法对8例采用普通心房电极行RVOT起搏(其中5例进行了永久性置入)的患者进行了起搏阈值测定及随访.结果心房电极行RVOT起搏,起搏阈值、R波振幅和电极阻抗与心尖部起搏比较无差异(P>0.05);操作简单、起搏成功率高.随访3~6个月无电极脱位,起搏功能良好.结论普通心房J型电极似可以替代螺旋电极行RVOT永久起搏.......
作者:俞杉;陈启旸;陈欣;夏旻;张萍 刊期: 2006- 02
-
射频消融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原因分析及处理
目的回顾性分析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原因,并探讨其防治方法.方法1996年3月至2004年6月间对1707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其中男867例、女840例,年龄47±23(12~78)岁.结果5例患者术后1~3天出现穿刺侧单侧肢体肿胀、疼痛,经双向超声证实为DVT,女性4例、男性1例,均为静脉途径操作者,年龄56~72岁,2例合并糖尿病,1例血小板增高......
作者:王勇;刘晓飞;李宪伦;曾玉杰;高炎莎;赵霞;赵桂茹;柯元南 刊期: 2006- 02
-
差异性起搏法对典型心房扑动消融后峡部完全传导阻滞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一种简单的方法用以鉴别峡部消融线是完全阻滞还是存在缓慢传导,以降低典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消融后的复发率.方法前瞻性研究30例典型房扑患者消融后峡部的传导,放置20极Halo电极,使远端的两对电极靠近阻滞线,分别起搏这两对电极并在消融线上标测局部双电位或多电位,我们假设局部电位的初始成分和终末成分分别代表消融线两侧的激动,当起搏部位由离消融线较近的电极对转为较远电极对起搏时,刺激信号到局部......
作者:张劲林;徐亚伟;徐剑刚;周可;陈艳清;李伟民 刊期: 2006- 02
-
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
目的比较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和被动电极导线应用结果,探索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59例,其中男20例、女39例;年龄在75.6±23.8(54~92)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30例被动电极组,固定部位为右室心尖部;主动电极组29例,电极固定部位为右室流出道.结果主动电极组与被动电极组即刻起搏参数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起搏阈值:0.62±0.19V......
作者:汪芳;张建军;金炜;Jackson K;Lieberman R;孙宝贵 刊期: 2006- 02
-
左右房室旁道交替性逆传参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成功一例
患者男性,28岁,因发作性心悸5~6年入院.心内电生理检查发现右侧His束旁道及左侧游离壁隐匿性旁道交替性逆传参与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其VV(RR)间期330~350ms,并且QRS波形态一致.导管消融成功阻断旁道传导,随访9个月心动过速无复发.结论:左右旁道交替性逆传参与同次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发作,临床相对少见,应注意识别.......
作者:曹万才;邓华;黄明慧;薛明华;张奇志;张琴;王磌 刊期: 2006- 02
-
维拉帕米终止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患者女性,16岁.反复晕厥4次.心脏结构正常.发作后血钾3.04mmol/L,心电监护示多形室性早搏,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QT延长,给予补钾、镁,利多卡因及胺碘酮治疗不佳,维拉帕米5mg静脉推注,Tdp终止,之后维拉帕米静脉维持24h,再改为口服.未见Tdp发生.......
作者:陆秋芬;郑宏超;蒋红丽;汤晓莉 刊期: 2006- 02
-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安置术中持续性心房颤动复律并维持窦性心律一例
1例75岁男性患者,有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及室壁瘤史,心功能Ⅲ级,持续性心房颤动3年,因反复心悸、头晕,偶有黑矇发作,24h心电图示频发性室性早搏,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置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治疗,置入过程行室颤除颤阈值测定时,心房颤动转复为窦性心律,无动脉栓塞,随访近2年仍为窦性心律.......
作者:周淑娴;王景峰;伍卫;周艳;雷娟 刊期: 2006- 02
-
迷走神经刺激对心力衰竭兔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影响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刺激对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兔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影响.方法用阿霉素制作兔心衰模型,采用单相动作电位(MAP)记录技术分别记录10只开胸心衰兔(心衰组)和10只开胸正常兔(对照组)迷走神经刺激前后左室游离壁心尖上方1cm处三层心肌的MAP,测量并分析MAP时程(MAPD),TDR.结果对照组刺激前后TDR没有显著性差异,心衰组刺激后TDR显著减少(P......
作者:马淑君;江洪;王腾 刊期: 2006- 02
-
血管紧张素Ⅱ对大鼠心室肌三种离子通道基因表达的效应
目的利用微渗透泵灌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大鼠模型,观察AngⅡ对大鼠心室肌三种离子通道基因表达的效应.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48只植入微渗透泵,随机分为对照组灌注生理盐水(1μl/h),实验组灌注AngⅡ(200或400ng*kg-1*min-1),持续时间为2w或4w.提取心脏左室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半定量分析SCN5A、Kv4.3及Cav1.2离子通道基因mRNA的表......
作者:李喆;黄从新;徐林 刊期: 2006- 02
动态资讯
- 1 心脏介入性治疗并发心脏压塞的分析
- 2 心率变异性的昼夜节律及临床意义
- 3 慢性压力超负荷兔左室心肌细胞电重构与结构重构发生的非同步性
- 4 置入起搏器患者术中心房心室单、双极的比较
- 5 电极极性错误引起房室感知失灵致心房扑动一例
- 6 心得安改善短效钙拮抗剂心痛定心率变异性的研究
- 7 热休克蛋白与心房颤动
- 8 微电极阵芯片技术在心肌电生理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
- 9 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起搏参数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 10 老年绝经期后女性应激性心肌病的心电图表现
- 11 单相动作电位电交替与起搏诱发急性心房颤动发生机制关系的动物实验研究
- 12 床旁球囊漂浮心脏临时起搏导管的应用研究
- 13 误穿锁骨下动脉致纵膈血肿二例
- 14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J波综合征的临床特征
- 15 早期生长应答因子-1在压力超负荷诱导的心肌肥厚及纤维化中的作用
- 16 应用三腔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多发性肌炎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一例
- 17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 18 基层医院安全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290例体会
- 19 酷似室性心动过速的房室旁道折返性心动过速一例
- 20 期前收缩揭示房室结内多径路传导二例